幻夜梦屿丨为什么要学习? 2020-10-10 学习 2 条评论 2015 次阅读 上面是音频,没有视频↑ [TOC] **1、学习的本质** ---- **2、预习超前学习** 补充:其实对于很多强势学科,我有时候懒狗了都是课前突击预习十分钟的,但效果确实不行 预习,要拿专门的时间来做 为什么会很突兀地讲到文科理科的关系呢? 因为那些在高一就学完全部知识的,都是那些理科大佬,漏讲这一点了 ---- **3、读书** ---- **4、上课** ---- **5、做题** 5.1、为什么要做题1? 5.2、为什么要做题2+怎么刷题1 5.3、怎么刷题2 5.4、怎么刷题3 5.5、怎么刷题4 5.6、怎么刷题5 5.7、怎么刷题6 5.7、怎么刷题7 ---- 6 ---- 7 ---- 8 ---- 9 ---- **10、写作业** 你以为前面讲的“提前学”是开玩笑的吗? 很多时候老师下完课,我作业都写完了,你呢? 不需要预习的时候,我课间都在写作业,你呢? ---- **11、李姐** ---- 12 ---- 13 ---- 14、总结(3) 这段用文字来表述要更好一点 总结到底要总结什么? 这一层属于认知障,学霸和学渣的分界线 普通的努力型的学生,刷题型的学生,满脑子只有什么逆袭、梦想的学生 到这一层基本歇菜了,因为认知能力低下,德不配位了 表现就是卡在一本线到600这一个区间,死活上不去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智商问题,占70% 另外一小部分原因,是思维方法问题,占30%吧 什么思维方法呢? 思维方法有很多,抽象思维、辩证思维、模型思维…… 总的来说有4个大类 1、控制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理科生做实验时的控制变量法 这个对于做题、对于找出失误点有很大帮助 比如你平时做某一类题,你有5种方法去做 但这道题偏偏用了超出5种方法之外的方法 这时候你就知道了,哦,遇到新情况了,以后再做这类题我就要从6种角度考虑问题 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方法 检验失误点也是一样的 比如你考试有5个流程,其他四个流程里面都没问题,就出在某一个流程上 这时候你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但你还需要再细化,就是在这一个流程里面,比如审题这一个流程里面,自己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问题出在哪一步 2、信息方法 这个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当成信息,everything都是信息 具体到做题上,就是把材料信息一条条列出来,然后把答案一条条列出来 然后将他们连接起来,比如政史地大题里面一般就是一句材料一句答案 你就去比对、思考,想想为什么这句材料得出了这个答案? 他们的中间环节是什么?哲学里面说了,事物之间建立联系,靠的是中介 是哪个知识点?哪一条原理? 3、系统方法 这个就是由点及面 我举个例子,给你一个点——唐朝 然后要你画一个全面的思维导图,怎么画? 唐朝是中心,围绕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列举知识点 然后根据基本的哲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对于唐朝政经文的考点之间连起来 甚至你还可以拓展到地理,比如唐朝的某个政治经济文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特点 …… 你要有这种由点及面,无限拓展的思维惯性 这样新高考出那些怪题时,你才不怕 政史地基本上是不分家的,听说物理化学好像也是不分家的,你们自己看着办 4、结构——功能方法 就是自己设置场景,或者说找到一个事物 去研究它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部分,分别有什么用 比如一艘船从广东出发,去沙特运石油,然后再返回广东 1、它的全过程是什么?他会途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2、中间会遇到什么风,什么水? 3、到了中东后,金主邀请他建个港口、炼油厂,又要考虑哪些东西? 这些都可以把题目拿出来专门训练,不要求你写答案 但是你要联想,要延伸 5、模型化方法 这个对理科生很重要 你要学会建模,不会搭建模型的,你上不了985 上不了985,你就不可能去做专业的金融工作,只能做拉皮条的工作 理科我不懂,有经验的自己补充 但文科可能只有地理或者立体几何需要这东西 你大脑里面需要有这么一个模型 做了这么多立体几何的题目,你平时也不会自己搭建个模型去思考一下它各个部分的特点,那你立体几何拿不了分也是活该的 ------------ 14、总结(4) 有了基本的思维方法,还不够 你还需要什么呢? 答案是四个字,收集材料 ------------ 14、总结(5) 到底要总结什么? 其实这个东西非常简单,它叫条件反射 或者说叫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但是你要做好条件反射,第一步是要学会抽象,学会升华 什么意思? 题目的案例,是一种非常表象的东西,或者说叫做现象 课本的知识点,课本告诉你的规律,是一种非常内核,包罗万象的东西,叫做本质 比如课本的本质内容,是三个字——我爱你 但是在题目的表象里面,就会变成: 1、我亲了你一口 2、我和你办了结婚证 3、我陪你去打卡 4、我养你到老 …… 在实践过程中,你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是把它升华、抽象、上升成一个抽象的东西 第二步,拿着你发现的规律,去其他题目里面套 如果你发现在其他题目里面也能套,恭喜你,这一块知识点你过关了 如果你发现换个题目就不行了,那没办法,再另外想呗 比如你把“我陪你去打卡”这个表象 抽象成几个触发条件: 1、有我、你两个要素 2、做一个事情的主体是我,受益人是你 这就是你总结出来的规律 然后你再拿着这个规律,去我亲了你一口,我和你办了结婚证,我养你到老这几个表象里面去套,看看成不成立 所以能做到这一步的前提 是首先你要有大量的材料 然后你要有一定的智商,才能把一个东西抽象出来 然后你要有一定的运气,才能发现它的规律 举个更具体的案例: 材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 如果这道题你不会,或者在考试中做错了 没有关系,你就直奔答案 然后你去想第一个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句话,对应材料哪一句? 一般来说,解析或者老师都会告诉你 但是他们都不会认真解释为什么对应这一句 所以你指望解析和老师,很危险,必须自己去想 然后你要仔细观察答案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句话里面,谁是谁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也就是说,先有实践,再有认识 这时候如果你智商够,或者回到材料去对比一下,看看谁是实践,谁是认识 你就可以马上抽象出—— 1、如果一句话里面,先有实践的内容,再有认识的内容 2、一定是实践先认识后 这就是你得出的规律 然后你就应该拿着这个规律,去其他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题目里面去套 看看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是 恭喜你,这一个知识点,你会了,你他妈彻底通关了 如果不是 另外想办法,或者抱大腿吧 落实到解题目的时候 你就要反过来,先把题目里面的概念抽象出来,看看这东西和哪个东西能对上,再作答 材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你必须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抽象成”实践” 把“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抽象成“认识” 你才可能把这玩意彻底搞懂,你才知道这个原理怎么应用 所以那个啥 智商不行,连把一个事物抽象起来都做不到的 还是放弃吧,尤其是理科,学不来就看淡一点 ------------ 学科分配问题再补充一下 如果你的分数低于600,比如绝大多数人的分数都处于380——480之间 那你应该制定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级目标,是考到60%的分数,也就是450分 具体到每一科,就是语数外90分,政史地理化生60分 如果有哪一科超出这个目标比较多,比如语文考110,生物67,物理考30 你就多砍语文的时间,少砍或者不砍生物,剩下的时间拿来干物理 因为从30到60,进步是很快的 最难的是从60到85 如果你完成了第一级目标,就是说你没有一科不及格了 你的第二级目标,是考到70%的分数,也就是总分525,语数外105+,那六科70+ 方法同上 第三级目标,是考到80%的分数 就是冲刺600,方法也是一样的 你最好把这里当成你的终极目标 绝大多数学渣奋斗的顶点就是这里了,再往上的你不要考虑,没你的事 ------------ 15、怎么反思错题? 首先要讲两个误区、忌讳 第一个,就是马后炮,马后炮一点用没有 很多人考完总喜欢说: “哎呀,当时我心里面想选A的,结果后来改答案改成B了,要是不改我就对了” …… 很多,反正就是类似的这些话 讲这些话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 如果你这么觉得,那可以肯定你就是个___了(自己补充) 第二个,就是凭感觉 你不要老去讲什么“我感觉这个是对的” 没用,不改的话下辈子还是学渣 你必须去给出一个因果链条 因为什么,你才去做出了这种选择 哪怕你完全看不懂这个题 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三长一短选最短” 那也行,多多少少是一个因果关系 你做的任何一道题,都要形成一个因果链条 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最后得出了答案 目的在于事后检验的时候,你能很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要是你什么都来个“凭感觉” 那完了,你永远无药可救了 这个因果链条 我在做题的时候,心里面就会默念这个东西 这样我哪怕错了,我也知道问题是出在哪个环节 有了因果链条之后,我哪怕做错了,我也是不后悔了 错了就是错了,出在哪个环节我改就是了 要是整个链条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就砍掉重练全部改,无所谓 绝对不会有那种模糊环节 “哎呀我既觉得这个是对的,又觉得那个是对的” 这是中等生陷阱 按照这个逻辑走,这个选项一定对,那个一定错 哪怕事后答案告诉我我做错了 我的当务之急,绝对不是去抱怨什么哎呀当时选这个就好了 而是赶紧去想问题到底出在哪,赶紧修改 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精力 哪怕吃饭走路的时候,都需要一刻不停地想 所以你要是觉得自己很轻松,哎呀岁月静好,还有点时间追追星打打游戏 那没戏了,你就老老实实呆你那个排名上吧,别想太多 ------------ 学科分配问题再补充一下 如果你的分数低于600,比如绝大多数人的分数都处于380——480之间 那你应该制定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级目标,是考到60%的分数,也就是450分 具体到每一科,就是语数外90分,政史地理化生60分 如果有哪一科超出这个目标比较多,比如语文考110,生物67,物理考30 你就多砍语文的时间,少砍或者不砍生物,剩下的时间拿来干物理 因为从30到60,进步是很快的 最难的是从60到85 如果你完成了第一级目标,就是说你没有一科不及格了 你的第二级目标,是考到70%的分数,也就是总分525,语数外105+,那六科70+ 方法同上 第三级目标,是考到80%的分数 就是冲刺600,方法也是一样的 你最好把这里当成你的终极目标 绝大多数学渣奋斗的顶点就是这里了,再往上的你不要考虑,没你的事 ------------ **如何上课刷题** 有同学问我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讲课的内容自己已经非常熟悉了,想偷偷刷点题目提高效率,但是又怕被老师发现怎么办 其实这个很简单 我跟你讲啊我噶立功我告诉你 在这方面,我是大师级的玩家 一开始我也很笨,只会在那埋头刷题 然后我还很感动,觉得自己很伟大,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 结果自然是被叫到办公室里面批斗 但是经过我对这门技术的不懈探索 到了高二高三,再也没有老师发现我在下面偷偷刷题的事情了,他们都觉得我是一个学习好人品好的好学生 那我是怎么弄的呢?你要认真听,认真揣摩里面的动作 当然我要提醒你,这么做的前提,是你确实能懂老师讲的内容 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内容你听不懂了,那你就别装逼了,老老实实回来听课吧 第一步,在桌面上你就大大方方地把课本和练习册放在那 但是他们之间的排布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我喜欢用课本压在练习册上面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然后每做一道题,我就把课本往下移一点 当然这个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第二步 听好了 首先,我会快速地审一遍题目,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记住题目的各种信息 然后我就会抬起头,假装在认真听课 这个其实就是在训练我瞬时记忆的能力,对做题考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允许低头看那么一两次 但这种事情尽量不要放纵自己,因为你是在很严肃认真地训练你的瞬时记忆能力 然后我会死死地盯着老师,假装在认真听课 但是看老师的哪里,这是大有讲究的 你千万不能看老师的眼睛,跟他四目相对 因为你一旦去看老师的眼睛,你就很可能露怯 人与人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要是你的心理素质不够好,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就能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的秘密 所以要看哪里呢? 答案是看他的鼻尖 你看他的鼻尖,在气场上就能避其锋芒,而不至于被他碾压,然后漏出破绽 事实上这招在其他地方也很管用,比如你被老师领出去挨骂的时候,不多说 然后你还要干什么呢? 你要时不时地微微点头,假装听懂了,然后很认同他的讲课内容 这个时不时点头是没有规律的,你觉得该点点头表一下忠心,你就点一下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都会沉浸在在思考题目中 只要做好这两个动作,他就不会怀疑你跑神了 为什么说跑神呢?因为我们老师老喜欢把走神叫做跑神,所以我也说跑神 在做这两个动作的同时,你的大脑要高速运转 去思考这道题怎么做 如果是数学题,你可以在脑海里面简单地列一下算式 如果有大脑实在算不来的地方,这时候你可以先表一下忠心 然后低头假装记笔记,实际上你在算那个步骤 然后你再抬起头,继续听讲 这个假装记笔记的前摇动作 就是点点头,表示你听懂了,大彻大悟了 然后你才有可能发出记笔记的动作,懂不懂? 看答案看解析的时候,你要眉头紧锁 甚至可以把答案解析举起来,假装你在一边看书一边思考老师讲的内容 然后你就可以假装记笔记,把你对这道题的心得写在题目旁边,或者你的本质上 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自己那个体会一下 在课上刷题,要求质不求量 可能你一节课在那么多干扰下只能做几道题,但是也无所谓,关键是你要思考,要一边假装做笔记,一边写出自己对这道题的小心得 才能不辜负这段时间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 这么做的前提,是你确实能懂老师讲的内容 如果发现老师讲的内容你听不懂了,那你就别装逼了,老老实实回来听课吧 不要甩锅给我,这些技巧是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听的,不是拿来给你耍帅的 目的是为了多做点题,提高学习效率 就这样,再见 ------------ **尖子生陷阱——排名** 这两天感冒,改打字 其实这个也是老生常谈了 我高三上学期也深为排名所累,所以以前写帖子的时候,会把那段经历写得比较辛酸比较苦 但是辛酸、苦,不一定就是对的 很可能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东西,才会痛苦 比如我以前天天盯着排名 那就是罪大恶极的错误,它极大地分散了我的精力 后来高三下学期换了同桌之后 我终于拥有了一个近距离观察顶尖高手操作的机会 人家的操作其实很简单: 成绩出来之后,迅速扫一眼总成绩,看看和自己的估分差距大不大 (训练自己的估分能力) 然后把卷子拿出来,一个个去比对,推测自己在哪里失分 如果失分不多,就做其他事情去了 如果有明显失分 那就会去查小分(总成绩给了之后会有一个每一道题具体的得分表) 然后要么自己想,要么去跟同学交流,要么去问老师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什么趴在桌子上哭,跟别人讨论谁上去谁下去了 这些无聊的事情,不存在的 本质上就是个无情的考试机器,成绩出来之后,按照流程走 然后找出错误,想办法优化 普通人的眼里,会觉得这么做没有人性、很无趣 所以他们只能当普通人 因为高考这种事情,本质上就和打游戏,或者做一门手艺差不多 就像那种花一辈子做拉面的师傅一样,就是不停地在细节上优化,再优化 其他的事情,都是无足轻重的 比如外界会给他颁奖,会搞个什么评选,去评比谁是最好吃的拉面馆 但是对于这个拉面师傅来说,这种东西花一秒钟去关注,那都是浪费时间 他只需要在细节上不停地优化就行了 如果发现别人家做的确实比自己好吃,那就去别人家取经,去虚心讨教人家,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短处是什么,然后怎么改进 你把拉面换成做题,道理完全是相通的 1、 不停地优化做题的细节 2、跟比自己优秀的同行交流做题经验 别的就没了 你去做任何和这两件事无关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 很多没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这个样子 论基础,他们是有上清北的实力 但是他们内耗太多了,屁事太多了 什么老师同学家庭关系 什么成绩排名怎么怎么样 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 成绩差的就更甚了,无药可救 说真的 因为你不是个无情的做题机器,所以你戴不上那顶皇冠 只能去985了,虽然也不错了 ------------ 最后一百天如何调整心态? 有同学要我讲讲最后一百天应该如何调整心态 这个东西我们首先要说明它的重要性 高考成绩其实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 不仅考成绩,还考运气,还考心态,或者说心智的成熟度 就是不管你是什么分段,不管是黑铁还是王者 心态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而且你越是高分段,心态的作用越大 因为大家的知识储备量、解题方法其实不会差太多 拼到最后,就是比运气、比心态了 心态一崩,分数掉个几十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我印象特别深刻 就是我以前有个同学,模拟考的时候她最高能考690 结果到了高考,她却只有640多 按道理来讲模拟考的难度是大于高考的,结果她高考反而考的不如模拟考 这就绝对是心态上出了问题 她出了个什么问题呢? 其实也很简单,她跟我们那个全校第一是同桌,但是她每次都考不过我们那个全校第一 久而久之她心态就崩了,各种嫉妒、愤恨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导致她在高三后期的几次模拟考里面成绩一直在倒退 你可以想象一下,尖子生成绩一旦倒退,老师、同学、家长的压力一起上来 同学们会议论你怎么越来越拉了 家长老师会找你谈话,一般人是顶不住这种压力的 她这个案例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原理 那就是你最大的敌人,永远是你自己 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文字显示,字体用看上去高端一点的) 如果你把竞争目标放在别人身上,总想把别人干掉,把别人踩在脚下 那最后搞不好会反噬你自己 不是说你不能这么想,而是你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情上面 也许你的目标确实是要超过某个人,但是在你确定了这个目标之后,你要把它放在心底,偶尔想一下就行了 然后,你要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身上 看看自己的知识储备、解题能力有没有提高 如果没有提高,你看着别人成绩比你好,在那咬牙切齿,在那扎个小人诅咒他也是没有用的 这也可以引申出第二个要点 不能太执着于分数和排名(文字显示) 排名是很重要,排名决定了你的命运,这个是没错的 但这只是认知的第一层 但是排名又不重要,因为它只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只是你能力的反映 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的 你如果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提升排名,就跟你想抓住镜子里面的那个影像是一样一样的 你必须去抓住镜子外面的那个人,也就是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 这个是认知的第二层 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就应该自己心里清楚 分数和排名这东西,登出来的时候稍微看看就好了,对它分析半天其实没什么用 关键还是要去查自己每一道题的小分,也就是每一道题具体的得分情况,然后去思考自己为什么拿了满分,又为什么被扣分 这个就是认知的第三层 这个第三层是我观察得出的,被我观察的那个对象一不小心就考了全省第四名 可能是因为她只看到了第三层,所以她没有考状元 其实我已经悟到了第五层 第五层,就是你知道分数排名这种东西不重要 但是你装出一副这东西很重要的样子,然后让别人以为这个东西很重要 让他们永远停留在第一层 咳咳,不多说了 接着讲第三个点啊 其实你回顾一下自己初中、小学的经历就知道了 你可以掰开指头数一数,数数你经历过的这么多同学里,到现在还经常保持联系的有多少 还记得起来的,又有多少 你自己想一想就完事了 当然我不鼓励你们用弹幕打出来,因为看着会很烦啊 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个位数 其实这才是人生的常态,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就已经不错了 哪还有那个闲心去关心别人呢? 你记不得别人,那别人也记不得你啊 大家每天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安逸吗? 每天那么多事情要忙,谁关心你做过什么?谁会在意你成绩的波动? 哪怕在意也就在意那么一会,除了爱你的人和仇人,谁会天天盯着你不放啊? 所以我到底什么意思呢? 就是既然你跟大部分的小学、初中同学们都已经没什么联系了 那现在你身边这些高中同学,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大家以后注定不会有太多联系,那他们对你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 不管你现在跟他们发生多大的事情,以后其实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 所以你如果把这种事情看得太重,反而会犯了搞不清楚比例关系的错误 比如你和那个谁闹了些矛盾,这种事情看上去挺大挺严重挺大条 但是放长远来看,你们下次见面可能都要等到几十年以后了,甚至这辈子都再也见不到了 所以我觉得你格局要大一点,要把人家当作以后再也见不到的人对待 就是有那种已经看破了、放下了、无所谓了的态度 就是什么感觉呢? 就是电影里面两个人彼此仇杀了几十年 结果其中一个人已经病危了,另一个人跑到他的病床前说 老哥,咱们也打打杀杀几十年了 从今天起,咱们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好不好啊? 反之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也没什么可留恋的了,大概就这种感觉 第四个点 就是提升你自己的钝感 其实我很讨厌这种装逼的词,它有一个更接地气的翻译 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弱智 弱智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就是每天都傻乐,考差了也在那傻乐,别人占了你一点小便宜,也在那傻乐 整天无忧无虑地,就那种感觉 这个其实和前面那个第三点是配套的 虽然你现在可能占了我一点小便宜,然后我还不追究不计较这件事,显得我像个傻子 但是在我的心里,早已不把你当回事了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为什么呢? 因为高考,或者任何需要筛选才能够成功的事情 其实都很像坐公交车 当一辆公交车严重超载,个个都是王者分段的选手 但是车上的座位又极其有限,咱们可以把这个作文想象成清华北大的名额 那怎么判断谁有资格坐这个座位,谁没有资格呢? 其实很简单,这辆车在行驶途中会一定会剧烈地摇晃,试图把尽可能多的人甩下车去 所以你作为乘客,必须牢牢抓紧栏杆,绝对不能放手 而且你也绝对不能去浪费时间跟别人吵架打架 因为你一放手,搞不好就要被甩出去了 所以最好提升一下自己的钝感,每天都搁那装傻充楞当小白兔 尽量不要让外界的哪些因素影响到你,比如什么家庭关系、同学关系、政策什么的什么的 然后私底下默默地刷题,多跟老师同学探讨题目的解法,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解题技术 这就是抓紧栏杆,不被甩下车的方法 第五点就是 认清事实,相信常识,高考题真的不难(文字显示) 这个其实属于第四点的内容 很多外界的信息,其实都是干扰,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想让你松开手,然后把你甩下车 比如什么呢? 今年高考政策大变动大改革,又有多少孩子将做不完题目!!! 拜托,这话我都听吐了 常识就是每年的高考题考得都很基础,特别偏特别难特别怪的题,只是极少数 其实怎么说呢? 这种话一般是卖课的用来忽悠家长的,不吓一吓这些家长,他们不愿意掏兜啊 哎哎哎哎小编啊,这句话等下一起删掉啊 我也要卖课的,有些东西不能说漏嘴啊 还比如什么呢? 高考题决定了你的命运,它很重要! 这个话对不对,对,没错 但是这句话传导到你的潜意识里面,它会走样、他会变形 它会变成:“高考题很难” 社会上各种千叮咛万嘱咐,各种大张旗鼓的为高考保驾护航的措施 传导到考生的耳朵里面,都会变成五个字: “高考题很难” 那什么是常识? 常识就是高考题远比模拟题简单 和一模二模的模拟题相比,高考题简单到爆,简单到吐血 一般到了四五月份,或者六月初的模拟考 那个时候的题目会和高考题的难度比较接近,方便大家估分 但现在题目肯定是会比较难的 因为它就想把尽可能多的人甩下车,车上人太多了,位子不够用啊 高考题就是很简单,虽然我早在刷往年题的时候就知道它很简单 但是我当年高考的时候,绝大多数题目还是简单到我有点怀疑人生 以至于我不得不拿出时间来多想几遍,想想它是不是在那给我挖了坑,他是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图我没有发掘 但是很可惜,我从多个角度去论证了之后,发现还是选那个答案 那就没办法了 大概就这五点,再见 标签: 方法, 幻夜梦屿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不知道能会不会看到,能请您分享一下音频资源吗,虽然知道您的另一个网站可以听到,但我手残无法下载。我也是个学生党,这种宝贵的资源还是存一下比较稳妥。
抱歉这么迟才看到你的消息,可以加我的微信 Luthics,我给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