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手法、方式、技巧 2022-04-06 学习 暂无评论 435 次阅读 [title]考点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title] 1、记叙——找动词+记述了……——通过……动作,记述了一个什么事情,表达了 2、描写(通过读诗句,去想象作者所站的角度) (1)正面描写——通过对……(具体的物件)描写,描绘了……(翻译诗句)景象,构成了一幅……的图景 (2)侧面描写——首先通过标题、注释了解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东西以后,再看诗句,发现这首诗词像是完全没有在说这个东西→侧面描写——并没有直接描写……(一般在注释或者标题能够找到),而是从侧面描写了……(诗句内容),从而表现出……(标题或者注释里面提到的那个东西)的……(性质,你自己要判断作者的情感色彩) (3)细描——当你发现诗句把一个东西从上到下无微不至地写了个遍→细描→要先搞清楚它的观察顺序,究竟是整体到局部,还是先局部后整体→由整体(局部)到局部(整体),由……到……(全部列举),通过这个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旨在突出……的……(看标题、看注释、看思想感情),以及诗人对……的……(看情感,是赞美还是批评) (4)白描——用寥寥数语,就把……的……传神地勾勒出来,表达了……的……,以及诗人的……(看思想感情) [title]考点2:修辞手法[/title] 1、比喻 条件反射:像、似、譬如、犹如、仿佛、……是……、似乎、宛如 底层逻辑:出现了两个物体,但是这两个物体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把事物的特征突出出来,使得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答题公式:把……比作……,突出了诗人的……,使得抽象的……形象化,表达了诗人…… 2、比拟(拟人+拟物) 条件反射:物产生了人的动作、思想感情/人产生了物才会有的特征 底层逻辑:勾引出你的脑补(促使你产生联想和想想,从而使得人、物更加形象生动) 答题公式: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用来比的那个物)写出了……(真正想描写的对象)的……(特征),赋予了……(描写对象)人化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 3、借代 条件反射——先结合常识,发现前后不搭,然后去想代指什么 底层逻辑——一般来说,是用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代替整体+不想明说,但是又不能让人完全看不出来他在说什么 答题公式——……指代……,表达了……(解释整个诗句) 4、夸张 条件反射——夸张得超出了常识,用一些奇怪的意象 底层逻辑——图一乐(浪漫) 答题公式——通过夸张手法,将……(被描写对象)的……(特征)描绘得……,表达了诗人…… 5、对偶 条件反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比较押韵(音律) 底层逻辑——统一的标准(双押) 答题公式——谁对谁,谁对谁,谁对谁。对仗工整,描绘了/表现了……,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6、对比 条件反射——在基本架构上,和对偶很像,但是实际去翻译诗句内容,发现前后刚好相反 底层逻辑——通过某种鲜明的对比,表达一种思想感情+突出后半部分 答题公式:……(翻译前半部分的诗句),……(翻译后半部分的诗句)。对比鲜明,反映了……(后半部分的特征+前半部分的特征+整体的升华),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7、排比 条件反射——内容紧密相连、结构完全相同的几个句子连起来 底层逻辑——增强气势(现代文)、古诗词(如果是一一一,表明一种生活状态)(结合主题、上下文自己判断) 答题公式:看主题/看上下文下菜 8、设问 条件反射——?/疑问词(耶、谁、何、故、焉、安、孰、乎、哉、岂,哪)/问了之后,下一句肯定会回答(有问有答) 底层逻辑——有问有答,重点在答,表面是问,其实是答 答题公式——疑问词译为……,上一句询问……(翻译),下一句阐释了原因,表达了诗人……(进一步解释答的部分) 9、反问 条件反射——?/疑问词(耶、谁、何、故、焉、安、孰、乎、哉、岂,哪)/反问基本上不会给出回答 底层逻辑——加强语气,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 答题公式——诗人以……的反问指出…………(反问句的翻译),把答案说出来 10、反复 条件反射——字会反复出现 底层逻辑——表达强力的情感+押韵(增强语句的韵律感) 答题公式——这几组叠字,为全诗/词奠定了情感基调,使得全诗/词沉浸在(好)/笼罩在(不好)……的气氛中,表达了作者…… 11、互文 条件反射——看上去再说两个东西,其实在说一个东西 底层逻辑——强行押韵,把一些东西隐藏起来 答题公式——说明前面省略了什么,后面省略了什么,结合主题/后半句去说明,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12、双关 条件反射——同音字、多义 底层逻辑——需要去利用同音、多义,表达双重含义,内涵丰富,回味悠长 答题公式——……是……的谐音,表面上指的是……,实际上指的是……,内涵丰富,回味悠长,表达了作者…… [title]考点3:古诗词的表现手法[/title] 1、起兴 条件反射:开头出现+写景/写物+所写的对象和诗词真正描述的对象不一样 底层逻辑:当你不方便直接讲某件事时,可以先讲讲其他事情 答题公式:以……场景,引出了下文……事,营造出了……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渲染(画面) 条件反射:围绕着某项事物好几处景象连续出现 底层逻辑:渲染作为一种绘画技巧,天生就是为了描绘画面而生→多组画面 答题公式:用…………(涉及的所有的景象全部列出来),渲染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展现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 3、烘托 条件反射:首先从标题中发现作者的描写对象,分清主次后,你要明白其他东西都是这个描写对象的衬托/侧面描写 底层逻辑:作为陪衬,侧面描写,使得事物更加突出 答题术语:用……(陪衬的全部列出来),烘托出了……(描写对象) 4、衬托 条件反射:对象不同;陪衬和描写对象的关系不同(类似、相反) 底层逻辑:突出主体,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答题公式:用……(陪衬)衬托出了……的(描述主体)……(特点) 5、用典 条件反射:看注释+把典故中的人名换成作者 底层逻辑:装逼+语言精炼+回味无穷+丰富内容 答题术语:借用……典故(解释典故),表达了作者……(把典故中的人名换成作者,加以解读) 6、象征(整体代整体)(事和物之间的关系) 条件反射:看注释,了解诗句的背景;然后你要注意到诗句着重在写某一个物;看标题,是写物的标题,配上诗句里面的一件事 底层逻辑:把本体的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就是想让读者反复揣摩反复品味 答题公式:用……象征着……,表达了诗人……,显得意味深长、含蓄隽永 7、联想 条件反射:从标题上看,说的是A物,结果呢在诗句中出现了ABCD物……,而且A物和BCD一定是有某种关联 答题公式:由……,联想到……,描绘出……,表达了…… 8、想象(推理) 条件反射:首先从标题、注释里面得知诗人目前处于A场景,但是诗句描绘的却是B场景 答题公式:想象出……场景,表达了 9、抑扬 条件反射:从诗句中发现褒贬的先后顺序,关键在后半部分 底层逻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加深表达效果 答题公式:前两句……(翻译),后两句……(翻译),从而形成强烈反差,表达诗人……(一定是后半部分的内容)shi 10、动静结合 条件反射:写景,通过读诗句,一般写不动的景物,另一半写动的景物 答题公式:……是静态,……是动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场景;表达了作者……感情 11、虚实相生(和想象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合理推断) 条件反射:首先从标题、注释里面得知诗人目前处于A场景,前半部分描绘A场景,后半部分描绘的却是B场景 底层逻辑:希望现实和想象交织在一起,加深情感,让人反复品味,回味无穷 答题公式: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使人读来回味无穷 12、点面结合 条件反射:首先得有场景,突出的是一种镜头感 答题公式:前两句是”面”,……(翻译诗句);后两句是“点”,……(翻译诗句) 13、直抒胸臆 条件反射:一个抒情句 答题公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情感 1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条件反射:只有景色,没有情感,但是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出作者是带有情绪的 答题公式: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融情于景,借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感情 15、情景交融 条件反射:一半写景,一半写情 答题公司:情景交融,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的景象,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铺垫,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感情 16、以景结情 条件反射:先抒情或者议论,最后一句一言不发,光顾着写景了 答题公式:以景结情,……翻译诗句,加深了诗人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17、托物言志 条件反射:全程写物,但是这个物的上面,寄托了作者的某种心情、志向 底层逻辑:表面写物,实际写人,含蓄一点 答题公式:……句,借助……(物的某种特征),道出了……的人,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人格的赞扬 18、借古讽今 条件反射:看注释,当讲到一个不太好的典故,诗句又是前后对比 答题公式:把以前……(很繁荣的场景)和今天……(萧瑟、破败不堪的场景)进行对比,表达出作者…… 19、以小见大 条件反射:把握次要描写对象和主要描写对象之间的落差 答题公式:由……(小)想到……(大),表达了诗人…… [title]考点4:结构技巧[/title] 1、开门见山 条件反射:知道这首诗的正题是什么,再看第一句有没有进入正题 答题公式:开门见山,一下笔就直击主旨,潇洒利落 2、曲笔入题 条件反射:第一句没有进入正题 底层逻辑:反其道而行之,让人产生疑惑→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答题公式:一开始不直接点明主题,而是迂回切题,使得全诗有跌荡起伏的感觉,给人留以悬念 3、铺垫 条件反射:先写景(不一定是风景),后写情 答题公式: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一副……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4、伏笔/照应(一般要和照应结合起来用,照应要多关注开头和结尾之间可能的关联) 条件反射:观察前后的关联(时间、地点、条件)/同一个东西出现了两次 答题公式:……(前面内容),就是为了……(后面内容)埋下伏笔,后面的……和前面的……相互照应,体现出了作者的巧妙构思,显得结构严谨 5、重章叠句(音乐美) 条件反射:同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两次及以上,而且上下文结构相同 答题公式:采用了重章叠句,在反复咏唱中使得语言具有音乐美 6、卒章显志 条件反射:在结尾处表达自己的志向、心情 答题公式:在结尾处表达了诗人……,增强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 7、画龙点睛 条件反射:结尾的一句话,能不能非常精辟地概括全诗 答题公式:翻译诗句,表达了,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zai作用 8、浑然天成 条件反射——对仗工整 答题公式:皆用对仗,非常自然,浑然天成 9、前后对比 答题公式:上半部分……(翻译诗句),下半部分(翻译诗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标签: 方法, 幻夜梦屿, 高考, 古诗文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